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中医科开展“中西医协同·中医适宜技术进科室”专题宣讲活动——走进消化内科

时间:2025-08-04   作者:郭昶   责编:杜维     来源:     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西医并重”发展战略及医院关于推进高质量中医药服务的部署要求,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升消化系统疾病综合诊疗水平,7月31日,我院中医科在吴仲恒副主任带领下,在消化内科成功举办“中西医协同·中医适宜技术进科室”专题宣讲活动。本次活动旨在系统介绍中医适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中的安全应用路径与独特优势,深入探讨其在消化内科的协同应用模式,共同推动中医药服务与专科诊疗的深度融合。

消化内科李路主任、赵刚副主任及科室医护团队参会。中医科消化专业组郭昶医师担任主讲,围绕政策背景、技术应用与临床协作等核心议题,与消化内科骨干进行了深入交流。消化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病程迁延,部分患者症状顽固复杂,单纯西医治疗有时难以满足患者全方位需求。中医药在调理脾胃、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积淀深厚,优势独特。此次宣讲是落实国家卫健委《“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关于“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适宜技术覆盖率100%”目标的具体实践,也是院内深化中西医协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关键契机。消化内科将抓住机遇,推动中医药服务从“有益补充”向“协同增效”转变,惠及更多消化疾病患者。

郭昶医师紧扣消化内科核心疾病谱,系统介绍了多项适配性强、操作便捷的中医适宜技术及其应用:揿针(皮内针):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餐后饱胀、腹痛腹胀等症状,通过持续微刺激调节胃肠功能,安全无痛,便于长期治疗。穴位埋线:适用于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顽固性便秘/腹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障碍等,利用长效刺激调节脏腑功能,减少就诊频次。穴位贴敷(如便秘贴、化浊贴、吴茱萸贴):针对便秘、腹胀、消化不良、反酸烧心等症状,辨证选穴,直达病所,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高。 中药(内服+外用):强调个体化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对慢性肝病相关胃肠症状、放化疗消化道反应等复杂病症的核心价值;介绍代茶饮等简便剂型。中药浴足:推荐活血通络方等,可改善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伴有的下肢水肿、畏寒肢冷、睡眠障碍等问题,操作简便安全。 耳穴疗法:适用于IBS伴随的焦虑失眠,以及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的辅助调理。灸法(如雷火灸):针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慢性腹泻、畏寒肢冷等症,温经散寒,改善局部循环。郭昶医师结合案例,详细阐述各项技术的适应症、操作要点及其“简、便、效、廉”的核心优势,并重点强调“辨证施治”原则,需根据患者体质、基础疾病及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方案,确保安全有效。

为确保技术顺畅转化应用,吴仲恒副主任重点解读了医院医务部、运营管理部及医疗保险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高质量早期康复、中医服务的通知》精神及优化后的中西医协同流程与支持机制。新流程简化会诊环节,会诊后的中药(饮片/颗粒剂)处方开具、处方送达煎药室、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医嘱下达与执行等环节均由中医科负责完成,显著减轻邀请科室负担,提升协作效率。

我院消化内科与中医科均为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本次宣讲标志着两科深度协作的正式启动。中医科将通过“固定周期指导+即时响应支持”的双重保障模式,持续为消化内科提供技术支撑。我们期待科室同仁在实践中积极反馈需求,共同优化协作流程,探索更多“西医精准诊治与中医整体调理”的优势结合点,最终目标是在消化内科诊疗过程中为患者无缝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实现疗效提升与体验优化的双重改善。

此次赴消化内科的成功宣讲,是中医科继老年综合内科之后,“中医药服务进科室”系列行动的又一重要实践。通过政策引领与技术实操的紧密结合,两科共同构建了“需求-技术-流程”三位一体的中西医协同新范式,为中医适宜技术在消化疾病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该模式向更多专科推广辐射,我院中西医协同的根系将进一步深植各临床阵地,最终实现“技术普适化、服务全域化”的战略愿景,让更多患者受益于中西医融合的诊疗优势。

分享到: